她説經常會聽到鄰居家傳出的對孩子大聲呵斥和命令的聲音。平時,她在花園和樓梯間遇見鄰居帶着小孩,孩子多半也是哭哭啼啼的狀態。 一次,鄰居的兒子哭着問她媽媽説:“媽媽,我為什麼不可以喝汽水?別人家的小朋友都可以。” 他媽媽回答説:“我説不行就不行,別胡鬧了!”孩子一臉委屈,哭個不停。 育兒教授克瑞斯媽媽分析説到,鄰居這種育兒方式就是典型的“命令式”,讓孩子絕對服從式教育。 因為父母過於強勢,親子之間形成了長期的“狼性”父母和“綿羊”小孩的關係,使得孩子出現自我封閉、沒有主見、木訥、討好型人格等問題,非常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。 那麼,在日常教育生活中,父母的哪些行為需要注意呢?咱們一起來看看! 壹 電視劇《虎媽貓爸》中,趙薇扮演的“虎媽”無論在夫妻、婆媳關係中,還是親子關係中,都是十分強勢的一方。 起初在女兒倩倩的教育問題上,夫妻倆還能商量着來,遇到分歧時會關起卧室門商量。 隨着劇情的發展,“虎媽”在孩子是否“優秀”、“成才”方面變得特別執着,對“丈夫”佟大為的建議不予理睬,兩人多次爭吵,佟大為束手無策。甚至在一次爭吵中,趙薇當着女兒茜茜的面,直接將佟大為趕下了車。 看到爸爸被趕下車,女兒茜茜一直在哭喊:“求求媽媽,讓爸爸上車吧,我要爸爸,嗚嗚嗚......”但氣頭上的趙薇置若罔聞,頭也不回地把車開走了。 此後,茜茜漸漸變得不愛説話,最後患上了抑鬱症。 直到此時,“虎媽”才意識到,正是自己多年來的強勢,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,直接導致孩子患上了抑鬱症。 最後,“虎媽”主動和茜茜道歉,幫助孩子解開心結,並承諾一定會多聽爸爸的建議。經過心理醫生的治療,女兒的病情才日漸好轉。 夫妻關係中,一方的過度強勢會讓孩子性格出現兩種扭曲,要麼極度自閉,要麼囂張跋扈。無論哪一種,都不是孩子該有的健康心理,希望我們引以為鑑。 貳 在一檔親子電台節目中,欄目組收到這樣一個語音求助。 29歲的麗麗是5歲小朋友妍妍的媽媽,她向欄目組求助説:女兒妍妍最近越來越不聽話了,也不願意學習了,以前哄着、兇着還能學,但是最近卻怎麼也不肯學了。 育兒專家問媽媽,能詳細説下為什麼嗎?是不是最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變了? 麗麗回答,孩子以前偶爾會背誦一些古詩,但是最近一年,妍妍開始學英語,效果很差。 我為了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,每次都會陪着孩子,盡力讓孩子把當天的內容學好,一般小錯誤我會讓孩子重寫10遍,但是大錯誤會重新寫20遍,目的就是想培養孩子的好習慣。但事與願違,她最近不僅不聽話,還特別叛逆…… 育兒專家分析説,小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因人而異,若過於強勢的要求孩子事事完美,苛求孩子,容易讓孩子產生對學習的畏難情緒。 育兒專家建議媽媽多給女兒一些肯定和鼓勵,不要逼迫過甚,給孩子喘息的空間。 叁 著名主持人孟非,在育兒方面很有自己的想法。 有一次上節目,金星問到:“假如你自己的女兒談了一個男朋友,但你對這個人非常不喜歡,你會如何?” 孟非回答了三個字,道出了父母與孩子相處的真諦。 他説:“少來往。” 情商高的孟非,遇到子女問題,他會選擇最簡單的方式,那就是減少對孩子的干預。就算不認同孩子的想法和行為,也會尊重孩子。 這份邊界感和親子相處之道,值得很多家長朋友學習。 和孟非形成鮮明對比的,就是演員朱雨辰的媽媽。 她對兒子進行全方位的照顧和管控,兒子的每一段戀情都要過問,都要干涉,初衷是愛護兒子,結果卻耽誤了兒子半生的幸福。 強加自我想法給孩子、對孩子過多幹涉、不給孩子自主權的父母,無法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。 肆 年少有為的知名作家蔣方舟,自小便是“別人家孩子”,7歲提筆,9歲出版散文集,後進入清華讀書……但是,看似人生完美的蔣方舟,也有着自己的不如意。 在一次媒體採訪中,她曾透露自己是“討好型人格”,這讓她很苦惱。 因為希望獲得所有人的喜歡,在社交中,她從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,不敢正視自己的所思所想,一味委屈求全。 趙薇執導的《聽見她説》劇集,就對“討好型人格”進行了展現,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: “這幾條全中,單親家庭,媽媽很要強、很強勢,也怕惹媽媽不開心,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。” “我父母真的很會情緒暴力,我如果做錯事,他們就會用冷漠或者咆哮對待我,導致我成年一度跟誰都是和事佬的態度,從來不敢惹別人。” 綜合分析,大部分人的“討好型人格”,來自於壓抑的原始家庭,來自於過於強勢的親子關係。 Professor點評: 父母如果在生活中處處強勢,慣用強勢壓制孩子的想法和思想,甚至控制孩子心理,就容易讓孩子失去做事的興趣,變得唯唯諾諾,不能獨立思考。 希望從今天開始,爸爸媽媽們能多多注意,改掉強勢的習慣,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成長氛圍! |
|